Finder is committed to editorial independence. While we receive compensation when you click links to partners, they do not influence our content.
投資心理病-FOMO(落雨人)
Fear of Missing Out(FOMO),即「錯失恐懼症」,是近代社會才出現的一種焦慮現象。FOMO所指的就是害怕錯過社交活動而引起的焦慮。例如打開Instagram,發現身邊幾位好友上載了同一張合照,患者覺得錯過了極重要的社交活動。自此,患者便會開始對社交變得執著,頻繁地關注身邊好友的動態更新。
FOMO的症狀亦適用於股票投資。每當市場出現「爆升股」、「政策預期大升溫」、抑或「熱炒資產」時,FOMO便會在市場擴散。當一隻股票上漲5%時,大家都不會太在意;但當升幅由5%變成50%,部分人就會後悔沒有及早進場,然後擔心再次錯過發達機會。他們會密切關注所有相關資訊,尋找該檔股票仍有上升空間的跡象,在追與不追的邊緣掙扎;部分人甚至會害怕仲有得升,擔心走寶會好「傻仔」 。
現實中的FOMO
Bitcoin在2017年中開始的顯著升浪,曾吸引大多數未曾買賣過虛擬貨幣的散戶進場。何解這堆連blockchain原理都未理解清楚的散戶要「盲舂舂」入市呢?FOMO 絕對是一個關鍵因素。短短一兩個月內,Bitcoin價格由4位數變成5位數,背後的blockchain故事亦被同步放大。身邊的「成功例子」會令散戶害怕走寶,錯失致富良機。
到底有無散戶成功在升浪賺到錢呢?數量一定非常少,因為筆者花了大半小時亦只搜尋到大量「贏粒糖,輸間廠」的例子。不過,筆者相信當時絕對存在零星的散戶不自覺地割了禾青,避過了後來的大跌。
FOMO亦會構成二次傷害,造成「贏粒糖,輸間廠」的結果。舉個例,Bitcoin由$5,000升至$10,000所需時間不足兩個月,散戶輕而易舉便將本金翻倍。後來Bitcoin又再嘗試闖關,升近$20,000,市場氣氛再度膨漲,FOMO再次擴散。當初已止賺離場的,或會憧景上一次的回報再現;仍未離場的,或會再次加碼。最終,泡沫爆破,沽遲一步就要「蝕返轉願」。
除了炒賣Bitcoin,現實其實有不少 FOMO的投資例子。例如聯儲局加息預期頻頻升溫,推動股市持續向上,甚至創下新高。加息預期的推動力,同樣可歸因於FOMO 。減息的利好影響反映在股價之上,推動大市,市場大眾為免成為落後大市的「傻仔」,擔心減息可為牛市增多十年壽命,再度入市推高大市。
「接火棒」都有錢賺?
到底有沒有可能利用市場大眾的FOMO心態來跑贏大市呢?當然可以。不過,這做法與「接火棒」沒有很大分別。因為當FOMO開始蔓延時,相關資產的價格經已上漲,甚至將價格推上至嚴重超值的水平。由於闖關破頂的動力源於市場氣氛,一旦再沒有新資訊去維持氣氛,投資者的熱衷和樂觀情緒會在不知不覺間逆轉,小部分人的套現會觸發更大規模的沽售。
要從FOMO的行為中,賺到幾粒糖,同時保住間廠,就要成功操作「搏傻理論」。以極高的價格買入一件價值極低的貨品,就成為了傻瓜,但傻瓜卻不一定蝕錢。傻瓜要做的,就是尋找「更大的傻瓜」,再以更高的價錢交易。不過,極有可能出現的一個情況,就是發現自己原來就是「最大的傻瓜」。
目標實踐 vs. 財富極大化
要避免FOMO影響判斷,最簡單的應對方法,就是訂立明確貼地的長線投資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下一步就是實踐目標,而非毫無目的地進行「財富極大化」。
財富極大化,可能是大多數散戶投資者的終極目標。因為只要贏得快密兼賺得豐富,就可以財務自由,提早退休。之不過,盲目的財富極大化,卻會令散戶投資者變成「回報追逐者」。「回報追逐者」,就是將回報優先於一切的投資者。追逐回報,聽起上來很合理,但背後風險卻非常高。因為投資者會因潛在回報吸引而忽略風險,例如買入貼價牛熊證搏反彈,抑或搏傻高追「熱炒股」。
訂立可行的投資目標,投資者便多了一把尺,可以衡量投資項目所能為組合帶來的回報,是否足夠將風險合理化。當市場出現新動態,例如Bitcoin等炒作工具,投資者便可利用這把尺來評價一下入場參與的必要性。例如5%的投資目標,單靠一個公用股組合便足夠,投資者又有沒有必要去炒賣一些連實際價值都計不出的新資產呢?
*本文的內容均為作者的個人看法和投資部署,並不代表GoBear HK的立場。
想投資?當然要有個股票戶口!立即用GoBear一click比較港股股票戶口。
More guides on Finder
-
華盛証券評價
本文將深入介紹華盛証券,並從產品特色、功能、費用及安全性等作出評價,全面分析華盛証券優點及缺點。
-
Zacks Trade介紹及評價
深入了解Zacks Trade的服務、功能及費用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