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er is committed to editorial independence. While we receive compensation when you click links to partners, they do not influence our content.

【強積金教室】致職場新手的MPF基礎Q&A

正所謂搵老婆老公難過搵工,所以就算你一世單生,你都好難一世無工做,而當你一打工,你就一定會接觸到強積金,這件麻煩的東西會跟住你大半世,但就算對住它多久,我們很多時都還未了解它,今次 GoBear 就好簡單解答大家藏在內心關於 MPF 的疑問啦!

Q1:究竟強積金是怎樣投資和運作?

強積金以平均成本法(Dollar Cost Averaging)做長線投資,利用每月供款以當時價格買入基金,在單位價格高時,以相同的金額購入較少單位。在單位價格低時,相同的金額則可購入較多單位,兩者可作對沖,減低基金價格受價位波動影響。

另外,基金原意是透過利息賺取和增加供款製造複息效應,令收益不斷滾大。

Q2: 每人要供幾多,是否每個同事強積金供款比率一樣?公平咩?

A: 在強積金制度之下,僱主及僱員必須定期向強積金計劃作出供款,雙方的供款額均為僱員有關入息的5%,設有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有關入息包括薪金、佣金、花紅、獎金、津貼及合約酬金等等,但不包括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資料如下﹕

每月有關入息僱主應付強制性供款額僱員應付強制性供款額
低於$7,100有關入息 x 5%無須供款
$7,100至$30,000有關入息 x 5%有關入息 x 5%
高於$30,000$1,500$1,500

Q3: 一打開份表幾廿種基金,其實強積金基金選擇有分什麼類別呢?

A: 主要分強積金保守基金、保證基金、債券基金、混合資產基金、股票基金,風險程度及投資組合不同。詳細資料請看另一文章:【強積金教室】次次都眼花撩亂?強積金究竟有幾多種基金?

Q4: 是不是一返工就要供強積金?其實係幾時開始供

A: 僱員返新工頭30日及其後首個不完整糧期都不用供款,如你7月5日入職,你便到9月1 日才須開始供款。但僱主就要從受僱日起為僱員作出強積金供款。

Q5:我得3歲⋯⋯工作能力,是否所有年齡人士都要供強積金?

A:健全人士又或者殘障人士,只要年齡是介乎18歲至64歲,並受聘於獲本港註冊公司,只要僱用期多於60日,都要為強積金供款。

Q6:我可以決定參加邊間公司同個強積金計劃嗎?

A:絕對可以。老闆的強積金供款部分當然由他決定,但你可以每年一次把現有計劃的僱員供款部分轉移到你心儀的強積金計劃。

Q7﹕有些行業例如建造業及飲食業的流動性好高,每次都搞強積金豈不是好麻煩?

A: 建造業或飲食業員工一般工作多為短期,轉工次數較密,出糧方式亦不固定,有時是週薪、有時是日薪,所以他們受僱少於60日就可介定為「臨時僱員」身份,僱主可為他們安排參加行業計劃,即時將來僱員轉工,只要新僱主在同一個行業計劃註冊,僱員就不用重新開立強積金戶口,只需向新僱主出示相應的戶口號碼,僱主就可以將強積金存入其賬戶。日薪強積金供款方法如下:

【強積金教室】致職場新手的MPF基礎Q&A

非日薪強積金供款如下:

先計算平均每日有關入息,再按上表計算每日供款,再乘以上班日數計算總強積金供款。

平均每日有關入息=糧期內賺取的有關入息/糧期內的工作日數

例如一星期上班5天,總收入$1000,平均每天入息便是$200,低於$280,僱員無需供款強積金,僱主則要每天供款$10,5天共$50。

Q8: 第一次出Bonus,想問要計落算強積金供款嗎?

A: 所有以金錢形式支付的任何工資、薪金、假期津貼、費用、佣金、花紅、獎金、合約酬金、賞錢或津貼(包括房屋津貼或其他房屋利益)都要計算供款強積金,但不包括《僱傭條例》下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

Q9: 返part-time兼職就不用作強積金供款?

A:只要你的僱用期多於60日,即使是Part Time,僱主都要為你安排強積金計劃及供款,並補回首60日的供款,每月第10日前作出供款。假如你參加的是行業計劃,僱主則要由第一天工作就為你供款強積金。所以如果你打散工(少過60日),Office工會無MPF,但做茶餐廳或者紮鐵是有MPF的,很多學生都不為意,記住問你老細呀!

Q10: 我有幾份兼職,每份工都要作強積金供款?

A:對的,只要乎合上述條件,不論你打幾多份工都要作供款。

Q11: 學校叫我去校外公司做Intern,我需要有強積金嗎?

A:與Q10情況一樣,無論你係做暑期工或intern,只要有糧出、符合法定年齡和受僱日期的規定,僱主便須於他們受僱的首60日內為他們參加強積金計劃,及按時供款。

Q12: 公司要派我返大陸工作一兩年,我還要強積金供款嗎?

A: 只要你受僱於香港公司,無論是在那裡工作,你和公司都要作出供款。換言之,就算你要出國出trip,或者返大陸長期工作,都要供MPF。

Q13: 如果我幫爸爸打工,做家族生意,我需要有強積金嗎?

A: 如果你同你爸爸同住就可以不用,如果不同住就要。

Q14: 外國人來港工作,需要強積金供款嗎?

A: 如果你有其他海外退休計劃就不用,如果沒有,來港工作13個月後便要參加MPF。

Q15: 如果老細嘗試不斷更換短於60日的短期合約來取代長期合約,他還要為我供款強積金嗎?

A: 只要有足夠證明僱傭關係長於60天,他都要為你供款,如僱主被發現逃避強積金供款,是會被檢控,有機會罰款和監禁。等法庭代替月亮嚟懲罰呢啲僱主啦!

Q16: 如果老細嘗試把我轉做自僱合約,他還要為我供款強積金嗎?

A: 又係你呀僱主,如果有足夠證明你工作上仍受制僱主,如工作時間及其他指引,這便屬於「假自僱」個案,僱主須為你供款強積金,否則是違法行為。

Q17: 如果是「真自僱」,要強積金供款嗎?

A: 不論你搵幾多錢,或是否已取得商業登記,你都要為自己安排強積金計劃。

Q18: 有沒有方法Check下老細有沒有試過走數無供款?

A: 積金局網站設有「違規僱主及高級人員紀錄」搜尋,你可以按時段、公司名稱或商業登記號碼搜尋違規紀錄,查看有關違反強積金法律的僱主紀錄。

【強積金教室】致職場新手的MPF基礎Q&A

【強積金教室】致職場新手的MPF基礎Q&A

Q19 :我有好多空閒錢,可在強制部分外額外強積金供款嗎?

A: 你可以按個人需要作自願性或特別自願性供款,前者是透過僱主所選的計劃供款,金額與收入掛釣及定期供款,後者則自由選擇計劃,可不定期及不定額強積金供款,提取及轉易權益限制亦較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4月1日,政府通過法例,作出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TVC)的計劃成員可獲稅務優惠,鼓勵市民及早養成儲蓄習慣,為退休開支作出準備。相關詳情可查閱積金局網站

Q20:個個都話移民,我打算跟風打幾年工就移民離開香港,到時可提早提取強積金供款嗎?

A: 每個有戶口之人士一生只可用一次「永久離開香港」為理由提早提取強積金供款,而你要提供外地居住證明及永久離港的法定聲明,如被發現作出虛假陳述,有機會被檢控。所以短暫離開香港者則不可早提取強積金供款,詳情可以參考另一邊關於強積金退休安排的文章

Q21:還有其他情況可提早提取強積金嗎?

A: 有幾個情況可提早提取權益,包括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罹患末期疾病;小額結餘不超過$5,000;或死亡。

Q22 :退休時一定要提取所有強積金供款嗎?

A: 不一定,你可繼續滾存基金,有需要時分期提取。

Q23 : 我份人比較有計劃,點知道現在需要作多少供款才有足夠金錢過退休生活?

A: 你可利用積金局的退休策略性計算機,按你的工作狀況、財政開支、現在和預計的供款計劃來計算你退休時可得之強積金累積金額和你所需的生活費,然後調整你的供款計劃。

以上資訊僅供一般大眾參考之用,並不構成我們對這些產品的推薦或認可(明示或暗示),並且您不應將此視為邀請或誘使作出任何在《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下的強積金計劃之關鍵決定或視為受規管意見。 您不應依賴以上資訊來作出任何與強積金計劃有關的決定。如您想進一步了解有關資訊或產品,請直接聯絡有關的註冊強積金中介人或強積金受託人。

GoBear並無進行受《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規管的活動,亦不是註冊強積金中介人。

伸延閱讀

More guides on Finder

Ask an Expert

You are about to post a question on finder.com:

  • Do not enter personal information (eg. surname, phone number, bank details) as your question will be made public
  • finder.com is a financial comparis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not a bank or product provider
  • We cannot provide you with personal advice or recommendations
  • Your answer might already be waiting – check previous questions below to see if yours has already been asked

Finder.com provides guides and information on a range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Because our content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we suggest talking with a professional before you make any decision.

By submitting your comment or question,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Questions and responses on finder.com are not provided, paid for or otherwise endorsed by any bank or brand. These banks and brand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ensuring that comments are answered or accurate.
Go to site